用科技助力听障人“看见声音”拥抱梦想
曾经有一条很令人感动的新闻,美国的一名听障女子接受手术安装了人工耳蜗,当听力师启动“开机”按钮后,她在听见自己声音的刹那,感动得一边笑一边抹泪。就在这时,她的男朋友突然从口袋拿出一个白色的小盒子,单膝下跪并且对她说,我希望你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我对你说,“你愿意嫁给我吗?”
对于有听觉障碍的人而言,能够听到别人说话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不少现代科技,都在帮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与外界交流,比如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,就是两种能够帮助听障者听见声音的设备。除此之外,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能帮助听障者沟通的科技设备,较多团队在研究的是手语手套。在美国,已经有实验室研发出来能翻译几百个以上词汇的手套。相对来说,这种手套的研发技术简便,周期短,也有比较多的技术参考。
在陕西的西安外国语大学,也有一个团队在关心听障人的生活。为了帮助听障人改变生活实现梦想,他们研发了名为SLT译世界的多语种手语翻译软件和AR眼镜。通过这一科技,可以实现以下功能:第一是字幕功能,听障人跟健听人面对面聊天时,可以实时将健听人的语音翻译成文字,也可以将听障人的文字翻译成语音播放,提升了沟通效率;第二个是多语种学习,帮助听障人士学习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手语;第三个是国际交流,听障人士在进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多语种的相互交流。这款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针对听障人士的需求而设计,翻译速度快,识别准确率高,使用方便快捷,同时语音训练效果好,为听障人士带来方便。”
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听障人服务
这个世界是公平的,然而又不公平着,比如那群有着先天缺陷的人。目前能够帮助听障人的科技,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人工耳蜗和助听器。从原理上,助听器是让声音更响,可以让人听见;而人工耳蜗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,刺激听神经,让人听见。但对于有需要的人而言,这两种助听方式都存在各自的弊端,比如说助听器放大声音是有限的,对听力非常差的耳聋患者来说,戴人工耳蜗的效果不太好;而人工耳蜗也不能完全取代助听器,因为如果还有一些残存的听力时,助听器可以提供更多的外界声音信息。从某个方面说,医疗器械并不能给予耳聋患者太多细腻的帮助,比起普通人的世界,这群人错过了太多振聋发聩或细若蚊蝇的体会。所以这些年来,不少科学家希望利用新兴科技以及互联网的力量,研发出更多“跨时代”的产品,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。
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特色与自身优势,团队紧密贴合国际国情,敏锐洞察到聋哑人群体在交流领域的困境,立志凭借科技力量为其破除障碍。研发期间,团队成员投入大量心血,反复尝试、持续改进,成功攻克了 R2+1D 卷积神经网络的技术难题。这一突破,不但显著提升了翻译的精准度,还在产品性价比方面取得重要成果。基于此项研究,小组发表学术论文与专利各一篇。历经不懈努力,团队终获斐然成就,成功打造出手语翻译 APP 和智能手语翻译 AR 眼镜,实现了创新与关怀的精妙融合。
该眼镜是基于APP的基础上,有效利用可视化技术,将手语动作进行实时转化,同时利用内置APP翻译工具,对手语进行翻译,随后用麦克风念出对手语的翻译结果。也就是说,聋哑人只需佩戴该眼镜,就可以实现和普通人的沟通交流。眼镜上的摄像头记录了手语的轨迹,麦克风充当了聋哑人的嘴巴,就这样AR眼镜在多个场景下可以将手语进行全方面的转化翻译,助力聋哑人无障碍融入社会。
相信在科技的有力支撑下,聋哑人群体必将迎来更为璀璨的未来,真正实现与世界的无障碍交流。而“声入眼帘”团队的经历,将成为科技与人文温情相拥的楷模,激励我们不断锐意创新,为构建公平、包容的社会持续奋进。